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16篇 |
免费 | 2347篇 |
国内免费 | 90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705篇 |
航天技术 | 1312篇 |
综合类 | 804篇 |
航天 | 10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9篇 |
2024年 | 156篇 |
2023年 | 188篇 |
2022年 | 241篇 |
2021年 | 295篇 |
2020年 | 297篇 |
2019年 | 323篇 |
2018年 | 319篇 |
2017年 | 330篇 |
2016年 | 339篇 |
2015年 | 323篇 |
2014年 | 399篇 |
2013年 | 335篇 |
2012年 | 401篇 |
2011年 | 420篇 |
2010年 | 329篇 |
2009年 | 362篇 |
2008年 | 311篇 |
2007年 | 347篇 |
2006年 | 279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216篇 |
2003年 | 222篇 |
2002年 | 141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旋转导弹多采用斜置尾翼产生滚转力矩,但存在转速稳定性差等问题,影响了命中精度。为改善旋转导弹气动特性,本文采用在导弹尾翼后缘放置格尼襟翼的方式代替传统斜置尾翼产生滚转力矩。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高度格尼襟翼对导弹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斜置尾翼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格尼襟翼能够产生保持导弹旋转的滚转力矩,且格尼襟翼高度增加,滚转力矩增大;相比斜置尾翼,格尼襟翼能够为导弹提供更大的滚转力矩,对导弹侧向力的影响相对更小。不同来流马赫数下格尼襟翼的操纵效率略有差异,亚声速来流时,格尼襟翼产生的滚转力矩随着导弹迎角增加而减小;超声速来流时,格尼襟翼产生的滚转力矩几乎不随迎角变化而改变,与亚声速来流相比,格尼襟翼的操纵效率降低。进一步通过分析流场揭示了格尼襟翼产生滚转力矩的流动机理:格尼襟翼使得导弹尾翼后缘附近产生非对称流动,以致各尾翼出现非对称的压力差,从而产生保持导弹旋转的滚转力矩。 相似文献
62.
为了保证机器人能够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安全地工作,应该选择最稳定的运动轨迹.提出了一种能够评价不同的运动步态之间稳定性好坏的稳定性评价准则.将零力矩点(ZMP,Zero Moment Point)与机器人支撑区域的形心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不稳定度,分析了仿人型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几种典型步态的不稳定度,同时提出了基于不稳定度的仿人型机器人步态规划的方法.当采用多种运动步态都能完成同一种任务时,用所提出的不稳定度评价方法可以在不同步长的步态中选择出稳定性最好的运动步态来执行.仿真及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3.
针对机载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中期望目标导向矢量的失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迭代(TRIA)与二阶锥规划(SOCP)的稳健降维MIMO-STAP方法。首先将MIMO-STAP权矢量分解为发射、接收、多普勒3个低维权矢量的Kronecker积,然后分别限定实际发射、接收、多普勒导向矢量与假定导向矢量之间的误差范数边界,通过优化最差性能,利用SOCP对各个低维权矢量进行三迭代求解,最后进行权矢量合成。该方法在保证机载MIMO雷达获取稳健STAP性能的同时,通过三迭代降维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训练样本数需求与运算复杂度,因此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4.
针对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生产许可取证组织混乱、业务繁杂、信息庞大复杂且联系弱、取证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在深入研究生产许可(PC)取证工作和适航法规的基础上,以航空发动机生产许可审定为对象,结合丰田企业精益生产管理理念,并参照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管理ERP、生产管控等系统,实现了生产许可审定组织模型、业务模型、流程模型和系统模型的集成构建,研究和开发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航空发动机生产许可审定信息管理系统模型,极大方便了企业构建适航取证系统,加快适航取证步伐,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5.
吴玲琳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8,(4):79
分析了在概念设计阶段民用飞机总体设计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并结合时下国外在用软件优缺点,构思了民用飞机总体设计参数综合优化的技术方案,包括优化设计架构、分析模型和优化算法等,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总体设计综合分析和优化程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6.
头盔伺服系统的主动柔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头盔伺服系统(HMDPM)主动柔顺控制策略的主要内容——轨迹规划和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基于力反馈和滑动杆动力学模型的头部运动预测法进行轨迹规划,该方法利用并联机构(PM)分支杆长与运动平台位姿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力反馈信息和6-3UPS并联机构滑动杆动力学模型对头部运动进行预测,为头盔伺服系统的位置控制提供期望轨迹;然后,基于头盔伺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系统的惯性项和非线性项进行了计算,设计了惯性项和非线性项补偿控制器,在进行头部运动跟踪的同时,实现了头盔显示器与头部间接触力的控制;最后,采用SimMechanics模块建立了HMDPM—人交互模型,并进行了相关验证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力反馈和滑动副滑动杆动力学模型的头部运动预测法能实时地、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头部运动位置;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惯性和非线性项补偿控制器不仅可以较为准确地跟踪头部运动,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小头盔显示器与头部间的接触力,降低执行机构的刚度、减少系统摩擦力等非线性因素对使用者的干扰。 相似文献
67.
为了有效解决目前舰载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缺乏适用的环境温度方程问题,从而为舰载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应力应变计算、累积损伤分析、寿命评估、可靠性分析、药柱结构完整性分析等提供所需的环境温度数据,文章利用温度测量装置采集了舰载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舰面值班时的环境温度数据,通过对实测环境温度数据的分析研究,找出了该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适合舰载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环境温度方程。 相似文献
68.
在不同的飞行任务段采用不同的优化控制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发动机的性能潜力,提高飞机性能。利用机载自适应模型,使优化控制模式具有自适应能力。优化过程采用线性规划(LP)方法结合发动机的物理响应过程来解决非线性的发动机性能优化问题。文中阐述了优化控制的设计和控制算法,并进行了数字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平飞加速工况下,采用最大推力模式,可提高发动机推力约10%;在亚音速巡航时,采用最小油耗模式,可节省单位油耗约2%,验证了推进系统优化控制模式的性能效益。 相似文献
69.
航空发动机性能综合评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模糊数学的模糊聚类原理,选取适当的影响因子,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性能综合评判模型,对所录取的航空发动机在多个试验工况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为航空发动机性能综合评判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0.
以火星大气条件下飞行器非平衡流场研究为背景,采用态-态模型对定容静止CO2系统自30 km火星大气条件(181 K)瞬时升温后的热非平衡过程开展数值模拟。考虑CO2分子的对称拉伸、弯曲和非对称拉伸三个振动模态共201个振动能级,微观过程包括:振动-平动(VT)能量交换过程引起的同一模态内部的和不同模态间的振动能级跃迁,振动-振动(VV)能量交换过程引起的同一模态内部振动能级跃迁。分析不同振动模态的能级分布演化特点,并考察对应微观过程细节探究内在原因,结果表明:VT过程起支配作用,对由初始低温突然升温后保持定温的气体非平衡过程,VV过程的贡献可以忽略;CO2分子的弯曲振动模态具有最快的激发速率,平衡时也具有最高的粒子数占比,升温至